近日,陕西各地集中晒出2025年前三季度“成绩单”,全省以5.3%的增速高于全国、稳在“中位”,表现出较强韧性。
复盘各地经济“卷面”,基础分稳、平均分高的背后,暗藏小市跑赢大市的新变量,谁才是最大的“提分点”?
(资料图片)
稳中有新:小市领跑、大市提质
前三季度,汉中以6.5%的增速领跑全省,小体量的铜川以6.2%增速位列其次。安康、商洛均为6.1%;咸阳、渭南紧随其后,分别是6.0%、5.6%;榆林以5.3%增速与全省持平,西安、宝鸡、延安低于全省平均。
工业跳高:“压舱石”稳固,新质生产力茁壮
工业是拉动增长的关键力量。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成为核心增长引擎。传统产业稳固,陕西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11.5%,延安原煤产量增长9.7%,榆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
数据显示,各地的核心“提分点”主要体现在工业经济。多地增速超过10%,如渭南10.4%、铜川11.8%、商洛11.5%。
更值得注意的是,高端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新质生产力领域增长迅猛、加速成型。西安移动通信基站设备产量增长357.0%,3D打印设备增长135.7%;铜川铝基新材料、汽车装备配套产业链增速均超39%;宝鸡先进制造业增长7.6%,高新技术产业增长11.3%。
投资提分:结构持续优化,民间资本“唱主角”
尽管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9%,但多地工业投资、民间投资、高技术产业投资成为亮点。
全省工业投资增速17.8%,远高于固定投资,其中铜川增速37.5%、商洛增速44.2%。
民间投资活跃,全省增长9.8%,高于全国7.7个百分点,在信息软件、交通运输等领域增速超30%,显示市场信心回升;铜川、宝鸡占比均超60%,商洛达17.4%的高速增长。
另外,宝鸡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5.9%,安康文化产业投资增长25.0%,可以看出,全省各地投资结构持续优化,民间投资与产业投资成为重要支撑。
消费换新:政策显效,乘数效应高于全国
以旧换新政策初显成效,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1%,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消费升级趋势明显。
多地家电、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增速超30%,如西安家电增44%、宝鸡家电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40.6%、延安通讯器材增78.1%、安康家用电器类增长30.7%。
乡村消费品市场潜力释放,全省消费增长5.5%。多地增速尤其明显,如铜川增长32.4%,渭南增速达46.1%,反映城乡消费结构持续优化。
线上和升级类消费保持活跃,西安、延安增速较高。网上销售额占比分别达36%、83.3%。新能源汽车消费均增长30%以上,西安增长32.1%、延安增长41.6%。
区域梯度:稳量、提质、抢速并举
关中以西安为核心,工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陕北榆林、延安依托能源产业稳增长,同时布局新基建;陕南安康、商洛立足生态,发展生物医药、特色农业,形成“一区域一特色”格局。
从数据来看,西安、宝鸡在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上引领全局。西安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工业企业技改投资增长71.9%;宝鸡优势行业支撑有力,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31.2%。
榆林、延安非能工业占比仍低,但固定投资中制造业比重分别提高5.2和3.6个百分点。在能源稳产的同时,非能源工业逐步转型,延安制造业增长4.3%,新基建投资增长96.8%。
安康、商洛、铜川三市以小体量+高弹性为主,GDP增速均超6%,三产服务业、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成为新增长点,如汉中三产增长8.2%、安康新兴服务业表现尤为突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8.0%,商洛生物医药增长14.6%,绿色食品增长7.4%。
从前三季度数据看,各地经济增长的“提分点”主要集中在工业升级、投资优化、消费回暖与区域协调发展四大方面。未来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区域产业协同,依托资源禀赋形成差异化增长极,经济韧性与活力凸显。(图源:视觉中国)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