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融生活,焕发非遗时代光彩

易水砚是中国名砚之一,历史上素有“南端北易”之称。


(相关资料图)

59岁的邹洪利,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砚台制作技艺(易水砚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30多年前,邹洪利是河北省易县防疫站的一名工作人员,制作砚台仅仅是他的一个业余爱好。但随着对易水砚的热情越燃越旺,他下定决心辞去工作,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

然而,当时的邹洪利却面对这样一个现实:用毛笔的人越来越少,与之相伴的砚台用得自然也少。

作为应对,邹洪利对创作思路和手法进行了重塑,提升易水砚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邹洪利的女儿邹天然,如今在父亲的指引下,正努力将易水砚“推”向人们的日常生活。一系列的全新尝试,让易砚产业迎来新机。

■艺传邻里,拓宽以文兴业之路

在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中山门街道东三路社区,“妈妈岗”非遗手工坊让非遗融入就业创新实践。手工坊系统开展手工盘扣等易学易制的非遗项目培训,将传统手工艺转化为可居家完成的订单任务,为社区居民搭建灵活就业平台。

在陕西省大荔县羌白镇阿寿村,色彩鲜艳、针法灵活的阿寿刺绣历史悠久,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大荔刺绣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妈妈和姑姑的影响,王新丽从儿时起就对刺绣产生了浓厚兴趣。心灵手巧的她借助非遗工坊让这门古老手艺焕发光彩。

在保护传统刺绣这一初心的驱动下,王新丽的非遗工坊越做越红火,阿寿村喜欢刺绣的妇女经常聚在这里探讨刺绣技法、样式。

■面塑破圈,激活非遗青春表达

仅需几分钟的时间,一个小小面团就在张倍源的巧手中变成栩栩如生的人物头像。从海外求学的游子到面塑“破圈”达人,十年光阴里,他将面塑与动漫、演艺等艺术表现形式广泛融合。

文化价值与市场生存如何兼顾?这是横在每一位非遗手艺人面前的共性困境。张倍源没有困在工作室的方寸天地,而是主动转身,向最具活力的青年人询问破局的答案。

从动漫到体育,跨界探索让张倍源的创作空间不断扩大。在大型演出《无界·长安》中,他做出了更颠覆性的尝试——端着面塑踏上舞台。

关键词: 太平洋热线网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