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里,讲解员正在向游客做讲解。


(资料图片)

10月8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迎来了许多游客。在博览园内的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展厅,讲解员介绍了西农1155、西农1168和西农1871等小麦品种。这些品种因矮秆抗倒、籽粒饱满、抗病性强等特点,成为关注的焦点。“2025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12个小麦新品种顺利通过国家审定,标志着学校在农业科研领域的再次突破。”工作人员李姗姗介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于2005年建成开放,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以农业为主题的博物馆群。园内设有5个专业博物馆,馆藏动植物标本超过260万份。

博览园内的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藏丰富,展览的5万余册线装古农书原籍、2000余件历代农具、种子和生活器物,展现了中国从古代农耕到现代农业技术的演变。

在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观众可以参观新石器时代的石球、石斧以及近代农具等千余件藏品,了解现代农业科研工作者的事迹、我国农耕文明的演进。

在原始农业展厅,展板上一万年前碳化稻的照片、展柜中摆放的8000年前的粟灰,以及新石器时代的石镰、石球、石斧……这些都证实了中国农耕文明的悠久历史。

在近现代农业展厅,赵洪璋院士和李振声院士的事迹成为工作人员介绍的重点。“赵洪璋院士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专家,1942年开启碧蚂1号的选育。1952年,碧蚂1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成为黄淮麦区第一次品种更新的核心品种。他培育了丰产3号、矮丰3号等小麦品种,用‘多打粮食’的实际成效彰显科研初心。”李姗姗说。

20世纪50年代,有小麦“癌症”之称的条锈病频频发生,造成全国小麦减产。让中国人吃饱饭,是当年很多农业科学家的追求。

1956年,为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号召,年轻的李振声踏上从北京开往陕西的列车,随身背包里除了简单的生活必需品,还有牧草草根。李振声把携带的牧草草根种在研究所的院子里,搭建了简易的半地下土温室,并牵头组建了一个青年科学家课题组。

经过20多年攻关,课题组在1979年育成了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小偃6号能同时抵抗8个条锈病菌生理小种,且产量高、品质好。小偃6号和它衍生出的80多个小麦品种,在中国已累计推广3亿亩以上,增产小麦超过75亿公斤。

今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研团队向赵洪璋、李振声两位院士学习,推动小麦育种领域的创新。西农1168和西农839等新品种不仅继承了矮化育种优势,还在抗病性和高产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目前,该校已经育成300多个小麦品种,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18亿亩。

近现代农业展厅展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园艺育种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2024年,该校培育的秦霞和秦帅等苹果新品种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进一步巩固了学校在果树育种方面的优势。

今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定期开展“二十四节气周末公开课”等系列活动,备受青少年青睐。惊蛰时节,孩子们在博物馆手工教室用黏土创作“万物复苏”主题作品;春分时节,孩子们动手绘制带有燕子、柳枝等元素的风筝;夏至时节,博物馆讲解员给孩子们讲解“节气与农耕生产”的科普知识;芒种时节,孩子们通过磨粉、发酵等环节,感受“从麦穗到舌尖”的农业链条……

“我们通过沉浸式、互动式的体验,激发青少年对农业和自然科学的兴趣,全面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负责人王国晖说,博览园依托学校科普资源优势,持续开展科普大篷车巡展、“科普大讲堂”巡讲、周末公开课、主题夏令营及农事劳动教育实践课等特色研学活动,组建高质量科普志愿团队,年均科普服务受众超5万人次。

关键词: 太平洋热线网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