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稻谷飘香。在湖北武汉,丰收的稻谷正颗粒归仓住进“好房子”。当地多部门协同发力,通过技术指导、稳定供电与科学储粮管理等,共同守护粮库稳定高效运行。

一大早,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个粮食仓储基地已是一片繁忙。运粮车排成长队,等待卸粮入库。粮仓外,传输带不停运转,确保每一粒稻谷安全入库。随着秋粮大量收获,这座现代化粮库进入“满负荷”状态。


(相关资料图)

粮库内,还配备了先进的智慧粮库综合管理平台,集成智能出入库、粮情监测、智能通风等多种系统,确保粮库保持在20摄氏度以下,并能持续通风。而这背后,是多部门协同发力,共同保障粮库高效运行。  香芋丰收不愁卖 好模式助增收

眼下,湖南宁乡市大成桥镇的3000多亩香芋进入采收期。村民采收、分拣、打包、装运,田间一派繁忙的景象。

种植大户高薪返乡种植香芋已经4年了,从最初的200亩扩大到2025年的1500亩。得益于精细的田间管理,2025年他种植的香芋亩产超3500斤,比2024年增产30%以上。

高薪说的“不愁卖”,是因为当地采取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种植前,食品公司与合作社签协议,合作社组织种植,收获季公司保底收购。2025年,大成桥镇有7个村种香芋,12家合作社采取了该模式,带动500多名农民灵活就业,预计总产值超1500万元。  新鲜农产品进社区 “即采即卖”很方便

这两天,江苏盐城阜宁县举办了“农家土特产惠民直通车”活动,40多个摊位展销当地无公害农产品,吸引众多消费者前来采购。

活动采用“即采即卖”模式,最快3小时将农产品送达消费者餐桌,部分农户的产品很快就销售完毕。

据介绍,当地计划持续开展这样的直通车活动,让消费者享受实惠的同时,也进一步扩大农产品消费。  山西静乐:五万亩藜麦进入收获期 精深加工助农增收

藜麦因为营养丰富、低热量的特点,成为近年来备受消费者青睐的食品。眼下,在山西省静乐县,5万亩藜麦进入收获期。

在山西省静乐县常窑沟村的藜麦田里,成熟的藜麦穗呈现出火红、金黄等颜色,农户们正在抢抓农时采收藜麦。

藜麦是一种来自南美洲的“洋作物”,它虽然叫藜麦,但是它并不是一种麦子。它跟常见的谷物不太一样,更像一株小树苗,每一个分叉都会结出藜麦穗。这样的一株藜麦大约能够打出100克左右的藜麦原粮。

当地的种植大户介绍,种植藜麦相对种植传统的小杂粮而言,光从原粮的价格上来说,它的经济收益就能增加50%以上。如果再进行精深加工和包装,做成的藜麦米,最高一斤能够买到七八十块钱。

在静乐县的一家藜麦加工企业车间内,设备正在高速运转,将经过清洗、筛选的藜麦米进行包装。在静乐县,藜麦产品加工企业有12家,年加工量在1000万斤左右。

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藜麦精深加工,开发出藜麦酒、藜麦醋、藜麦片等衍生产品50余种,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目前,静乐县藜麦全产业链年产值达到5.3亿元以上,累计带动农户3500余户就业,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四川蓬安:水稻迎丰收 高标准农田建设显成效

眼下,正是我国西南地区水稻收割的关键期。在四川南充蓬安县,数十万亩高标准农田里,收割机正开足马力展开作业。与传统方式不同,这里收割的稻谷刚离田便送往烘干中心,“即收即烘”让收割的水稻当天就能变成优质大米,发往全国各地。

在蓬安县平头乡沙坝村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连片稻田一望无际。当地种植户介绍,以往这里地块零散、地势不平,机械难以进场。经过“小田变大田”改造后,如今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顺畅高效,亩产也有了提升。

2023年5月,蓬安县入选全国首批整县级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和灌溉配套等措施,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49.69万亩,亩均粮食产能提升15%以上。

在睦坝镇武胜村,当地收割的稻谷刚离田便经传送带直接送往烘干中心,随后进入加工车间。全自动生产线“即收即烘”让水稻当天就变成优质大米,发往全国各地。

目前,当地在优化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管理的基础上,通过乡村旅游,将优质农产品与体验式旅游、文创产品相结合,2025年以来全县实现第三产业收入近1亿元。

关键词: 太平洋热线网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