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天竺山西麓有个不大不小的池塘,池塘里养着各种鱼,晨曦夕晖中,都会看到一位老人不停地绕着池塘转圈圈,似乎在看鱼儿长大没有、数着鱼儿少了没有……

他叫蒋水川,东孚街道寨后社区人,1979年11月入伍,1982年12月退役,原是一名高炮团战士。熟悉水川的人都叫他“炮川”,一是他曾经当过炮兵,二是他说话做事风风火火,像大炮一样有股冲劲。

今天的天竺山,常年流水潺潺,花香馥郁,是远近闻名的国家森林公园。而1982年炮川刚退役时,这里还是一片未开发的处女地。炮川带领乡亲们,顶着烈日,怀揣着梦想,不畏寒暑修路建桥;他把光秃秃的山丘变成草木葱茏之地,想方设法改善乡亲们的居住环境。那时,为了不占用耕地,他把自家的房子建在荒山上。

1994年7月,市政府决定在附近的西山修建一座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炮川得到消息后,积极响应号召、主动作为,带头签订拆迁协议,将自家十余亩长势良好的苗木迁移至漳州角美种植。在他的带动下,乡亲们极力支持政府的决定。东孚填埋场迅速建成,并于1997年6月投入使用。

填埋场于2009年年底停止接收垃圾,自建场到封场二十多年来,炮川对填埋库区倾注了大量精力。雨季来临之前,他带领乡亲们提前逡巡库区管沟;高温时节,他没日没夜地关注堆体沼气产生量,并配合沼气收集单位及时采集罐装沼气;秋冬树木落叶季,他发动乡亲们到堆体附近清扫落叶,以减少森林火灾隐患。

炮川坚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库区封场后,他将位于垃圾堆体下方的小池塘扩建,并放养了不少不同种类的鱼苗。他说:“鱼儿能活就证明我们的垃圾堆体密封效果好、不渗漏。”事实也证明他的观点是对的,国内先进填埋场都在堆体下游修建池塘养鱼,鱼能生长证明堆体建设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如今,位于寨后社区西山的填埋库区已与天竺山森林公园融为一体,变成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变成游客的天然氧吧,变成厦门西大门的最美风景。

炮川退役后,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把心思用在改变乡亲们的居住环境上,充分发挥能吃苦、能战斗的军人作风,为垃圾填埋场健康绿色运行贡献了大半生精力。正是有无数像炮川这样的退役军人,默默无闻地在不同岗位辛勤付出,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和高颜值生活环境。(记者郭向东)

关键词: 天竺山 守卫 平凡 军人